近日,甘肃省发布《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》提出,放开医务人员在省域或县域范围内的执业限制,引来业界关注。为促进医疗人才下沉,医师执业限制逐渐放宽已是大势所趋。我国2017年发布的新版《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》中,就已将医师执业地点由机构修改为区域。但为医生“解锁”更多执业地点仅仅是解放医生的第一步,医生能不能“走出来”“沉下去”,还取决于配套改革能否跟进。
对医院要有激励机制,让医生能走出去。在当前的人事制度下,医院承担了医生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,当然希望职工都能“全心全意”。这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院内一些不利于医生多点执业的规章制度。破解这个问题,就需要多方联动,建立激励机制,让医院能主动“让出”医生。比如,一些地方在医联体、医共体的实践中,实行了按人头打包付费的机制。如此一来,医生在基层做手术可降低成本、节约医保资金,医院管理者自然也乐见医生下沉基层。
对医生要有激励机制,让其愿意走出去。让医生愿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多点执业,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就必须有所创新。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圈养”变“放养”是好事,但得“有草吃”。而解决办法之一就是价格体系改革,实行分账支付,做到医生同质同价。
取消执业地点限制以后,医生流向哪里也十分关键。在构建分级诊疗体系、促进资源下沉中,如何引导医生多向基层流动,是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。其中,提高基层执业的吸引力仍将是改革的核心。